但运营的领东(即总经理)则是安树塘,把东兴楼做大做强的也正是此人。
历来赶考的仕子都喜欢聚在酒楼高谈阔论,说不定万一就能结交上未来的当朝权贵。
三人刚到东兴楼门口,冯祖荀又朝着人群喊过了一声:“老吴,来这,一起一起!”
过来的是个差不多30岁的中年人,现在考大学堂的人年龄普遍偏大,何育杰只有20岁,已经属于年龄较小的。
大家对三四十岁还在考大学的现象也压根见怪不怪,毕竟范进五十多岁才中举不是。
冯祖荀对李谕道:“他叫吴景濂,祖上名气大得很,你猜是谁?”
李谕想了想:“姓吴?吴敬梓?”
冯祖荀摇了摇头。
李谕心中想起一个名字:“该不会是?”
冯祖荀笑道:“对,就是吴三桂!”
三藩事败后,吴氏一族被迁回原籍,投于下五旗,充作了站丁。经过了两百多年才慢慢又经营成了当地富户,也算是可以了,毕竟吴三桂当年干得可是诛九族的造反买卖,没有赶尽杀绝已经非常难得。
吴景濂走过来道:“冯兄弟、何兄弟!”
冯祖荀也给他介绍了李谕:“快认识认识,他就是这段时间报纸头版的常客李谕。”
吴景濂讶道:“李谕?这么看,还真和报纸上的照片有点像。实在没想到能在这见着个大名人。”
吴景濂日后在民国政坛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曾经四次出任国会议长。
但是由于吴家的“不光彩”过往,吴景濂现在并没有敢报考京师大学堂仕学馆,而是报考了师范馆。
吴景濂标志性的两抹胡子,和照片上也挺像。
李谕说:“我也没想到吴先生来考大学堂。”
吴景濂21岁就中了举人,几年前又进入国子监成为了一名贡生。
吴景濂道:“我那举人没用,当不了什么官。”
冯祖荀邀请道:“反正大家都是应考生,一起吃饭吧。”
“承蒙相邀。”吴景濂抱拳道。
几人在一处空桌旁落座,店小二立刻端着茶跑了过来,“几位客官吃点啥?”
冯祖荀说:“李先生,您是山东人,山东菜您熟,看着点几样吧。”
李谕看了看柜子上挂的几个牌子,“我可真就随便点了,你们有什么忌口?”
“李先生随便点!哪有什么忌口,我们在京城也不是呆了一天两天。”何育杰道。
“那好,小二,”李谕指着牌子说,“就要油焖大虾、九转肥肠、酱汁鲤鱼、酱爆鸡丁、干煎桂鱼和芙蓉干贝。”
“好来,客官,您可真是行家啊,”小二给几人倒上茶,“您几位稍等……”
李谕刚要喝一口茶,听到后面传来另一人的声音:
“呵!什么行家,几个穷破书生罢了!小二,你给我们这桌上燕尾鱼翅、云片熊掌、葱烧海参、还有锅塌鲍鱼盒。”
李谕侧眼一看,几个衣着华丽的人在旁边桌子坐下,看样子应该是参加仕学馆考试的应考生。
吴景濂是有脾气的,眉头一皱:“以后大家都是同窗,没必要这么说话吧。”
刚才讲话的仕学馆应考生叫做林炳华,他不屑道:“师范馆,呵,以后不过是要当个教书匠,也配做我林某人的同窗?真不知道大学堂为什么会有这种专业,实乃浪费资源。”
冯祖荀也听不下去:“话不能这么说,教育乃国之大计,怎么能说浪费资源。”
林炳华喝了口茶水:“要去当小学堂教习,真笑死人!当个小私塾先生还需要来大学堂读书?穷酸秀才都能当得!这不是浪费资源是什么?”
冯祖荀道:“阁下莫非对大学堂的章程也有意见?入学去留可是张大人亲自制定并呈报朝廷。”
“少拿这些唬我!章程我自然看过,但是大学堂就该有大学堂的样子。搞成这样,实在办得无聊无趣也无有用处。”林炳华讥讽道。
像林炳华一类的人很常见,李谕并不奇怪,随口问:“既如此,你又为何来应试?”
“我?”林炳华哈哈一笑,“我不过是来试试!本人已经是朝廷从六品命官,如果对仕途有利,上个大学堂也就上了。要是没什么用,也就没必要上。”
见他竟然对京师大学堂看得如此随便,冯祖荀立刻反唇相讥:“那你还是别上了。”
林炳华眉毛一竖,“你这话什么意思?”
“意思?当然没什么意思!能有什么意思?”
李谕看着火药味都要上来,忙制止道:“算了,和他们没什么好争论的。”
参加仕学馆考试的许多都是有功名并且有五品以下官衔的人,确实对于大学堂这种新事物并不太看好,好点的也是仅仅持观望态度。
其实本来也就不应该让他们参考,无非是清政府还无法完全摆脱旧习罢了。
说话间,又有一队人走了进来,当先的是范熙壬,他报考的自然也是仕学馆。不过范熙壬和李谕是老相识,看到李谕后立刻过来道:“李兄,今天考得如何?”
“还可以。”李谕说。
“你肯定可以。”
“你哪?”
范熙壬拍拍李谕肩膀笑道:“就等着以后做校友吧!”
李谕关心起范熙壬的情况,又问:“最近这段时间算学格致等科复习如何?”
范熙壬挠挠头道:“也就马马虎虎,反正我们仕学馆对于科学几科考得并不深入,倒是后天的几场可都是你的强项。”
林炳华看范熙壬与李谕交谈甚欢,嘲弄道:“科学?呵呵,学得再好能怎样?撑破天就是当个五品的钦天监监正。”
范熙壬听到这话也心中不悦,刚想发作,就被李谕拉着坐下,“算了。”
李谕是真懒得和这种讲不通道理的人争论,否则天天啥都不用干了,到处都是不明事理的,光抬杠了。
“可是李兄……”
李谕解释道:“你有没有听过一句话,真理往往在少数人一边。”
范熙壬道:“我看过,好像是西方一位叫做柏拉图的大贤所说。”
李谕道:“对,所以不用和其他人多费唇舌。”
范熙壬道:“多谢指教,是我格局小了。”
李谕邀请范熙壬与他们一桌,范熙壬欣然同意,除了之前见过的朱献文,将另一位叫做欧阳牟元的也介绍给了李谕认识。
这位欧阳牟元虽然名字并不常为后人所知,不过他的妻子却有个超级出名的闺蜜:秋瑾。
第八十五章 状元
报考仕学馆的都是达官贵人,出身官宦世家,家里不是有钱就是有势,再加上多数身兼官位,手头阔绰得很。
范熙壬自然也不是缺钱的主儿,由于范文程的关系,范家在有清一朝的地位并不低。并且范熙壬还是张之洞的弟子,在李鸿章死后,张之洞在晚清的地位不言而喻。
范熙壬很快就明白林炳华刚才的所作所为,他好歹是个公子哥,自然不会在摆谱一事上受气,指着林炳华的桌子对小二说:“同样的菜也给我这桌来一份。”
林炳华听后冷笑一声,心想也不过如此。
不过范熙壬又说:“鱼翅我要脊翅,而且做法要三丝鱼翅,海参要大连辽参。让你们主厨亲自下厨,你给安领东讲,就说是我范熙壬说的。”
范家好歹也是千年世家,祖上出了一大堆尚书之类的高官。
林炳华则只是个河北的地方官吏,而且官身是捐纳得来,论起文化底蕴还是比范熙壬差了一大截。
李谕笑道:“范兄,没有必要吧。”
范熙壬摆摆手:“李兄不用管,今天就算我请客。”
欧阳牟元一直微笑着并没有做声,欧阳家也不是等闲世家。林炳华看了他们一眼,知道今天这一局是自己输了,以后终归是要混仕途,也不想得罪他们两人,自顾自就着米饭大口吃起了鱼翅海参。
从交谈中李谕感觉几人应该都可以考上,而且听范熙壬说仕学馆考试的评分标准确实也要明显放低。
李谕端起酒杯:“我提一杯,预祝各位金榜题名!”
大家纷纷举杯共饮。
眼前一桌子菜也是蛮有趣,九转大肠配着海参鱼翅,太有视觉冲击感了!一桌子人吃得也蛮香。
后天终还是要考试,喝酒仅仅浅尝辄止,反正以后在大学堂有的是机会见面。
第三天考核的第一场是算学比例开方代数六问。
李谕一看感觉过于简单了:
(1)问三千九百十六以七百六十乘之,得数若干?
(2)问今有六分之五,九分之八及十五分之七,求通分。
这两道算学题简直就是小学数学好不好!
后面还有代数题:
(3)问今有代数二式如:三甲⊥二乙T丙及二甲T乙⊥五丙,求其和。
这是按照大清的数学表达方式,如果翻译成现代话就是:3a+2b-c及2a-b+5c,求其和。
额,也是小学数学?
另一道代数题就是表达式麻烦一点:
(4)问如以三T八约天天天T八天T三,得若何?
怎么样,猛一看是不是乱七八糟的,其实翻译成现代数学语言就是:(x3-8x-3)/(3-x)。
x3那里是x的三次方。
应该算作是初一数学。
另外还有一道应用题目:
(5)问今有金银混合物二种,一种千分中含金八百五十分,一种千分中含金九百二十五分,今将此二种物混和制造金元十五两,千分中含金九百分,问各种应提取若干?
也挺简单,小学应用题。
最后是一道几何题:
(6)问三角形内三角之和等于二个直角,以何法证之?
总之这么看下来,真心是简单极了,基本没有超出初一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