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正准备接触各国公使夫人,也学她们搞搞沙龙,开开眼界,聊聊闲天,毕竟让谁在宫里老呆着也受不了。
但要是什么都不懂,在公使夫人们面前出了洋相,可就大大的丢了面子,咱们老佛爷是最爱面子的,这可万万不行!而要想了解了解西方,确实需要有个懂西学的人在身边。
慈禧带着点羡慕说:“奕劻,你算是找了个好的西学教习。”
奕劻道:“太后,这位李谕小先生确实博闻天下、无所不知。”
慈禧看了李谕一眼,李谕魂都差点吓没,看老子干啥,老子可不想进宫!
好在慈禧也摇了摇头,“奕劻啊,你之前说的裕庚,也该回来了吧。”
奕劻道:“回太后,奴才已经派发电报,相信他们已经在做准备。”
还是裕庚的两位女儿更合适。
“这便好。”慈禧想了想又说,“难得今天见着个懂西学的咱们自己人,你叫李谕是吧,哀家倒是想考考你。”
“太后但请出题,在下一定知无不言。”
李谕心想,还怕你能出什么幺蛾子题目!
慈禧用长长的指甲套拨了拨茶叶,说:“其实之前四格格也多少提到过,说你简简单单用几个水缸就能让戏台的声音变大。最近庆王爷哪,也和我讲了不少他学到的关于天上的事,我想应该就是你教的。那哀家就要考考你了,这天上,有多少星星?”
慈禧只是随口问的,但这种宽泛的问题还真挺难回答。就像一个从没打过篮球的人问乔丹如何打好篮球一样,几乎无从下口。
李谕也只能先泛泛地限定下条件,说道:“回太后,如果用肉眼看,天上的星星大概能看到三千多颗。”
这么说比较严谨,严格讲眼睛能看到六千多颗星星,也就是视星等最低为6的星星。不过有一半在地平线以下,地球是“躺着”自转,南半球的星星自然看不到。
“就这么点?”慈禧显然有点不相信,“你数过吗?”
好家伙,老佛爷竟然多少有了点现代互联网抬杠的路数。
“太后,这是各国科学家多年统计出的结果,当然,如果用望远镜的话,可以看到的更多。”
一提到这事,奕劻也来了精神:“太后,您不是有台望远镜吗。”
慈禧说:“哎呦,差点忘了这事,可惜呀,宫里没什么人会用,就是瞎看,看到过几次月亮,模模糊糊的也不清楚。”
李谕灵机一动:“太后,我可以帮您观测到美丽的土星环……啊,就是镇星的四周有一圈光环,非常漂亮,您绝对喜欢。”
当时人们称呼土星为镇星,因为古人观测发现土星每年都会行经二十八星宿之一,而且好像轮流驻扎于二十八宿,称为“岁镇一宿”,也就是镇星。
慈禧来了兴趣:“绕着星星的光环?听着有点意思。”
观测土星环是天文望远镜最入门的一项,李谕大学期间最擅长的就是天体物理和量子力学,对他来说根本就是小菜一碟。
第四十一章 连锁反应
“这也能看到?”慈禧来了兴致,虽然不知道光环是什么,但是能看到土星也是感觉很有意思了。
其实清廷中早就有望远镜了,乾隆时期就有人上贡过欧洲产望远镜,只不过随着近代的战乱,宫中乱成一锅粥,许多都遗失了。后来故宫博物院曾经整理出来上百支宫廷望远镜,当然有一部分是之后溥仪买来玩的。
老佛爷人生也颇为“坎坷”,大的战事都经历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海战、八国联军,所以挺长时间里对洋人都比较厌恶与惧怕,所以才不怎么待见这些西洋玩意。
李谕说:“太后,您只需要找一台望远镜,选定一个地点放好,我会为您设置好方位,晚上你在我说的时间透过目镜就可以看到迷人的土星光环。”
“如此简单?”慈禧讶道。
“千真万确!”
慈禧望向奕劻,发现他似乎也对李谕充满信心,于是对李连英说:“好,哀家就按你说的试试。小李子,你去找找,那台望远镜我记得是让你放起来的。”
“喳!”
李连英办起事来动作很麻利,对于宫中的每个角落都很熟悉,很快就带着两个小太监搬来了望远镜。
李谕观察了一下,是台牛顿式反射望远镜,做工很好,成像效果也比最早的由伽利略做的折射式望远镜好许多。
“太后稍等片刻。”
李谕端起望远镜,对李连英旁边的小太监说:“劳驾几位公公帮我抬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
两个小太监看了一眼李连英,李连英也乐得让慈禧开心,于是说:“就按他说的做。”
小太监领命后,抬起桌椅跟着李谕来到大殿外。
慈禧有点好奇,透过窗户往外面看去,李连英立刻给她打开窗户。
李谕把望远镜放在桌上,然后计算了一下时间方位。土星的轨迹并不复杂,亮度也极高,非常容易观测。它位于东南方狮子座的位置,落日后慢慢升高,整夜可见。
李谕很快就设置完毕,回到殿中说:“太后,您在太阳下山后,就可以坐在椅子上,观测到土星美丽的光环。”
“这么快?我还以为这劳什子的东西很麻烦。好,哀家今晚就看一看。”
慈禧在宫中确实太无聊了,每天的事情很固定,突然有点新奇的东西也是有点高兴。至于变不变猴的事也先不管了,她对晚上的观星还真有点小期待。
“如果真如你所说,哀家一定有所赏赐。”
“谢太后!”李谕自信地说。
其实内心多少有点小小的愧疚,如此简单的一点小事都要赏赐,作为一个通晓现代天文科学的研究生多少感觉受到了那么一丝丝侮辱。
不过这种想法很快就消失了,给钱干嘛不要!
出了西苑,奕劻对李谕的表现非常满意,“想不到你还有点诸葛孔明的风采,可以夜观天象!”
李谕笑道:“如果王爷想看,您就找个望远镜,我也可以让您看到。”
“甚好!老夫怎么也得整个望远镜瞧瞧。”
李提摩太感觉李谕真有两下子,虽然观测土星光环对他来说也是易如反掌,但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从慈禧的问题引申出一个巧妙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的确脑子要非常灵活。
“你果然如报纸所言!我现在真有点想让你去我的山西大学堂了。”
李谕哈哈笑道:“主教过誉了!”
奕劻还要回总理衙门处理公务,而李提摩太则要去礼部沟通一下学校的事,三人于是各自告辞离开。
李谕先去同文馆找到丁韪良,从他那里要来英国皇家学会的邮寄地址,这次实在不好意思再让他出钱。丁韪良还告诫他不要忘了去汇丰银行取钱,英国那边已经寄过来了稿费。
李谕出门打了辆人力车,正巧拉车的又是当初的车夫,他的业务主要就集中在这一带。
李谕先让他拉自己去汇丰银行,路上途径了几个书摊,生意非常火爆。
李谕好奇地问道:“怎么现在大家都这么热爱读书了?”
车夫边跑边说:“就这两天的事,现在到处的书摊上,各种《西游记》都要卖疯了。”
“《西游记》?”
“是啊,您没听说吗,太后都是孙悟空再世!”
我滴个妈!
“你在前面书摊停一下,我去看看!”
李谕下车来到书摊前,三张桌子中有两张上面摆的都是《新说西游记》。
这是清代刊印的各种版本《西游记》中唯一的百回全本,在《西游记》版本演变中占有重要地位。
只不过面前《新说西游记》的书名上,都多了两个字:“太后”,连起来就成了《太后新说西游记》。
小书贩还不停给旁边的人做着推销:“据可靠消息,太后就是菩提祖师弟子,美猴王转身是也!不仅仅会腾云驾雾,还可呼风唤雨!更厉害的是有火眼金睛,更有三头六臂!要知奥秘如何,尽在《太后新说西游记》!”
李谕拿起一本翻了一下,一股难闻的油墨味熏得差点睁不开眼睛,书的纸张很差,内容印刷质量更差,许多地方模糊不清黑乎乎一片,更别提缺页少页的情况。
一看就是小书庄出的“盗版书”,而且还是赶工出来的残次品。
晚清的小说盗版确实非常泛滥,朝廷也鲜有作为。直到两年后的1904年,《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李伯元才成功打赢了第一场关于著作权的官司,但依然没有具体的法律条文可以进行约束。
给予盗版人的处罚很小,仅仅是枷号三日,而且只处罚了书社经理人,并没有触及背后的真正法人。当然,也有可能是清廷不敢,因为书社的法人是日本人。
即便是盗版书,而且价格也不低,依然不时有人掏钱购买,毕竟比起正规书馆的精装本,确实便宜很多。
李谕尴尬得走开,没想到因为自己当初的几句多嘴引发了连锁反应,继而导致了《西游记》的大卖,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只能说也算为四大名著的普及做了一点小小的贡献吧!
第四十二章 小德张
人力车拉着李谕到了汇丰银行,李谕让车夫多等一会儿,然后大摇大摆走进了汇丰银行,把存折往柜台一拍,“取钱!”
——收了自己这么多手续费,必须拽一点!况且对方还是汇丰银行,过去未来干过啥龌龊事自己可是心知肚明。
柜员拿起存折仔细检查一遍,确认无误后说:“您都要取出来吗?”
“没错!”
柜员堆着笑脸说:“如果存在银行,我们是有四厘利息的。而且我们汇丰银行信誉保障,绝不会私吞客户资产。”
“不,都取出来!”李谕才不吃他那一套,况且就这么点钱还要动不动往银行跑,岂不太麻烦。
柜员见李谕态度坚决,只好说:“您是兑成银两还是银元?”
这时的银行竟然已经搞起了汇兑一体业务,李谕想了想觉得还是银元更方便,于是说:“都换成银元,装好一起拿上来。”
柜员收起存折,没多久就提过来一包印着英国女王头像的银元。洋钱现在流通性很好,各大钱庄、票号也更喜欢收洋钱,因为规制统一,折算起来比需要称重换算的各种不同成分的散银子方便许多。
柜员说:“您的账下一共71英镑,折算成银元共计253元,您核点一下。”
李谕提起小袋子,估摸着有十三四斤,不过既然是钱,也没觉得重,再来十斤也能拿得动。
李谕也不废话,点好银子就走。
接着就继续坐人力车去了大清邮局寄信,立马花出去10个银元。其实如果可以加急,李谕是真想再加10个银元,但可惜这时候并没有航空件,只能多等等。
回到宅子后,李谕多给了车夫100文钱小费,毕竟陪着自己跑了小半天挺不容易。车夫千恩万谢,恨不得要给李谕当专职司机。
西苑,夕阳西下。
慈禧立刻迫不及待坐到了李谕摆放的桌子前,搭眼一看,果然看到了绕着光环的土星。
“呦!真是神奇了。小李子,你也来看看!”
李连英不敢直接坐下,弯着身子瞧了瞧,说道:“想不到这就是镇星的原貌,一圈环绕,宛若老佛爷的神韵。”
慈禧道:“和哀家有什么关系?”
“镇星镇守天宫,岂不就像太后镇守咱们大清国一样。”李连英拍马屁的水平是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