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指挥中心,也不会给他继续感慨的时间。
“各级各系统遥测均正常!”
“智能原件自检正常,组网信号稳定。”
“发射倒计时五分钟,燃料注入情况汇报!”
“全子级,燃料注入达到标准。”
不算漫长,但绝对高度集中的几分钟过去了。
车乾深吸了一口气。
“发射倒计时!一分钟!摆杆摆开!”
西昌基地二号发射塔,“敬天一号”顶端,用于注入燃料和稳定箭体的摆杆朝两侧打开。
等待着最后的指令。
车乾:“发射准备就绪,请指示!”
略微的停顿后,西昌指挥中心内,响彻着万户基地传来的声音。
“准许发射,祝各位好运!”
老板沉着的声音,让车乾精神一震。
凝神看着时间
而后,郎声道:
“各部就位!发射倒计时十秒!10、9”
“5、4、3、2、1!点火!”
“点火!”
下一刻,无数慕名而来,聚集在西昌基地观景台的游客,爆发出海啸般的欢呼。
“敬天一号”,以一往无前的威势,直冲云霄!
有人疯狂拍照,有人欢呼雀跃,有人突然跳到了观景台边缘,开始仰着头做深蹲。
并将错位的角度,拍成了视频,好像火箭发射到了他的
不过很快,又从他嘴里飞了出来。
朝着湛蓝的深空而去。
——————
“起飞成功!”
“起飞时间:京北时间11点25分037毫秒!”
周瑞凝视着面前的拟态火箭,这东西自然不会真的飞起来,但背后的发射井在逐渐落下,营造一种起飞的视觉落差。
从起飞时间来看,果然全智能火箭,大大减少了系统时间冗余,以往发射一般滞后都是300毫秒起步,老型号的动力系统,甚至有可能滞后数秒。
周瑞将视线从拟态火箭,转移到了后方的水墨大屏。
现阶段,万户基地只需要看着就成,大厅内响彻着西昌基地的各项汇报。
起飞后17秒,开始程序转弯。
起飞后170秒,助推器关闭,智能连接点启动分离程序。
作为一枚全回收火箭,敬天一号的四枚助推器,也是可以回收的。
但往日,因为缺乏视角,在如此高的空间,地面人员只能通过数据,模糊在脑海里构建相关姿态。
并且即便数据有什么波动,也很难及时做出调整。
但今天却不相同。
万户基地内,拟态火箭的助推器同步脱落,被四个支撑点带着分离,消失在主体下方。
但很快,白色空间的另外半边,升起了四枚单独的助推器结构,它们一开始是倾斜着的,甚至微微打转,如实的反映着数万米高空,助推器的实时状态。
“助推器姿态调节启动。”
拟态助推器,逐渐开始抵消自转,摆正姿态,最后调控风板展开,垂直的向下。
很快,落区的反馈也抵达:“落区一观测到助推器,回收姿态正常。”
周瑞暗自点点头。
拟态指挥模式,果然更直观,更高效。
当然,与敬天一号自身的智能组网更先进、更优秀也有很大关系。
这枚火箭,除了最不值钱的整流罩,一根爆炸螺丝都不会浪费。
哦对了,敬天一号没有爆炸螺丝了,而是智能连接件,同步率比爆炸螺丝还高。
这是全球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火箭回收发射,但与它代表的其他意义相比,这只是一件不值得一提的小事情。
很快,一二子级分离,整流罩分离,所有的变化,都直观的反应在了万户基地指挥中心。
也展现在了电视机、电脑前千千万万观众面前。
以前大家看火箭发射,基本就看前十几秒。
这往后啊,全凭脑补。
找也找不到,屏幕上的数据看也看不懂,就听着“这个成功!”、“那个启动!”。
和盲人听戏差不多。
但这一次,他们清楚看到了,火箭是如何分离各部件的,运动姿态又是如何从垂直变为切线,整流罩是竖着裂开而不是向矿泉水瓶一样打开。
航天,在他们的脑海里,第一次有了清晰的模样。
就连一些专业人士,也有了更直观的概念,哪些书本上描绘的东西,终于可以被肉眼观测到了!
万户基地内,因为主体越来越小,拟态模型开始逐渐放大了比例尺。
载荷仓内,被整齐堆放成矩形的“乘客”,清晰可见。
新的汇报响起:
“进入近地轨道,载荷仓分离,载荷进入目标区域!”
从此时起,发射阶段正式宣告取得圆满成功。
重达22吨的载荷,被成功送至了既定高度。
除了小部分人员,还需要继续关注回收部件的情况,大部分人,已经转移了注意力。
在那个以6:1比例尺,拟态出来的载荷整体上。
周瑞沉声道:“一阶段结束,进入二阶段。”
而后说出了那句,令无数人记忆深刻,流传许久的话。
“南天门计划,启动!”
第840章 南天门计划!启动!
此时,无垠的太空中,蔚蓝的星球上,一个旅客冲破了引力束缚,来到了近地轨道上。
这是一个神奇的物体,它的主体,是由四个边长两米的正方体:榫卯平台组成。
如果细看,会发现榫卯平台并不是严丝合缝,中间间隔着单面结构。
通体漆黑,隐隐有机械纹路。
就这个造型,就已经可以直接拍科幻片了,说是外星人的飞船一准能有人信。
谁不信让他自己上来看看!
这个奇怪的构装体,内部自成体系,拥有上千个智能节点,拥有极高的智能性,它很清楚,自己的任务是什么。
构建,南天门。
当“南天门计划启动”的指令,从地面发出后,这个构装体,开始了一系列变化。
首先,是四个榫卯平台,开始从中间分解裂开。
四个榫卯平台互相远离,就连板砖也逐渐离体。
无重力状态下,看上去有些轻飘飘的,这与解体无异。
若是这样发展下去,怕是会变成分布在轨道上的垃圾。
但很快,榫卯各自探出了四个机械臂,自身的游动推进器,瞬开瞬关,提供了宝贵的方向修正力。
十多块“板砖”,也启动了自身的霍尔推力器,调整姿态。
机械臂灵活的将“板砖”捕获,并且开始互相连接拼凑。
就像是有一双无形的巨手,在摆弄这些庞大积木
——————
地面,万户智能指挥中心。
所有人看着前方的白色舞台,看着金属洪流组成的拟态结构。
仿佛自己的眼睛被带到了太空。
这里再一次体现了“拟态指挥”模式的优势,一切都是那么的直观,可控。
甚至有人开始用肉眼判断,榫卯平台的姿态有没有偏离。
“榫卯平台启动成功,开始重组程序。”
“展开成功,通讯网络正常!”
“汇报四单元遥测数据。”
“遥测指标正常,燃料消耗量在额定范围内!”
无重力环境下,任何微小的“力”与“速度”,都会造成长久的影响。